管理者的時間往往屬于別人,總是不知不覺被偷走了。組織規模越大,管理者實際掌握的時間就越少。如何提高時間的有效性? 1 時間是一種特殊的資源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時間是一項限制因素。任何生產程序的產出量,都會受到最稀有資源的制約。而在我們稱之為“工作成就”的生產程序里,最稀有的資源,就是時間。 1. 時間的特點 時間這種資源有一個特點,時間的供給絲毫沒有彈性。每天只有24小時,我們無法增加它的供給量。 德魯克說,只有時間,是我們租不到、借不到,也買不到,更不能以其他手段來獲得的。 時間也完全沒有替代品。在一定范圍內,某一資源缺少,可以尋找另外一種資源替代。但是無法用其他資源來替代時間。時間跟其他資源都不一樣,它跟其它資源無法替代,所以時間是一個獨特的存在。 時間是一個絕對值,無法增加。因此,使用這個資源最好的辦法,就是提高它的有效性。就像武功一樣,“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高手眼里,快是取勝的秘訣。 那么,對于時間這種完全沒有彈性的一項資源,我們怎么增加它的產出量? 德魯克說,根據我的觀察,有效的管理者并不是一開始就著手工作,他們往往會從時間著手。他們并不以計劃為起點,認識清楚自己的時間用在什么地方才是起點。 德魯克強調從時間上著手,意味著管理者要診斷自己的時間。 大家有沒有發現,德魯克說的這句話跟我們通常做的是不是有些矛盾?其實,我們在日常工作中常常會做計劃,是吧?雖然我們的計劃好像列得很清楚,看起來也十分合理,但往往到了月底或者到了年底,完成情況通常是不太理想的。 其實,德魯克不是反對計劃,他其實很強調計劃,但他在這里想表達的是,管理者得先搞清楚自己的時間用到哪里去了。 每個人對時間的感知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要以自己對時間的感知來強加給別人。比如說性子比較急的,他通常會覺得時間過得比較快,然后他總覺得別人搞得太慢了,甚至有時候會責怪別人。這樣子很容易產生誤解。 人對時間的感覺是最不可靠的。某公司的董事長,十分肯定地對我說他的時間大致分成三個部分: 1/3用于與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研討業務;;1/3用于接待重要客戶;其余1/3則用于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但是,在實際記錄了六個星期之后,跟他原來的估計比較,結果發現在上述三個方面,他幾乎沒花什么時間。 原來,他所說的三類工作,只不過是他認為“應該”花時間的工作而已。因此他的記憶告訴他已將時間用在進三方面了。 六個星期的實際記錄,顯示他的時間大部分都花在調度工作上了,例如處理他自己認識的顧客的訂單、打電話給工廠催貨。顧客的訂單,本來可以順利處理的,由于他的干預,反而弄得不能準時交貨。 這份時間記錄是他秘書記下來的,當秘書把記錄送給他看時,他簡直一點兒都不能相信。后來他的秘書又確實地做了幾次記錄,他才相信自己的估計靠不住,開始相信那份記錄的真實性。 德魯克認為,管理者的工作計劃,很少真正地發生作用。計劃通常只是紙上談兵,或只是良好的意愿而已,很少能夠真正實現。 因此,有效的管理者,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時間是怎么使用的。很多時候,我們計劃了某件事,最后卻沒有那么多時間去做,或者當要做某一件事的時候,發現還沒從原來的事情中脫身出來,那么這些計劃全部是空話。 2. 管理者的時間壓力 管理者經常受到種種壓力,迫使他不得不花費一些時間在非生產性的事務上,這是浪費時間。身為管理者,不管他是不是經理人,總有許多時間耗用在毫無貢獻的工作上。大量時間都無可避免地浪費了。 人都是時間的消費者,同時也是時間的浪費者。與其他的知識工作者建立關系尤其費時。 知識工作者要想取得成果和績效,就必須著眼于整個組織的成果和績效。知識工作者能自己制定工作方向,但他必須了解別人期望他做出的貢獻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對必須使用其知識成果的人的工作情況,他也要有足夠的了解。 知識工作者需要資料,需要討論,還需要指導他人,這都是極為費時的。而且,他不僅需要占用他上級的大量時間,也同樣需要占用他周圍同事的時間。 知識工作者的績效表現不錯,往往是因為該組織的高級主管能定期的抽出時間來與他們交流,甚至與一些資歷較淺的知識工作者交流:“你認為我們組織的領導,對你的工作應該了解些什么?你對我們這個組織有什么看法?你覺得我們還有哪些尚未拓的機會?你覺得我們有哪些尚未察覺的危機?還有你希望從我這里知道些什么?” 還有,組織的人事決策也花費大量的時間,因為決策所涉及的一些問題,只有在反復考慮多次后才能看清楚。凡事有效的管理者,都會到他們如果想在人事方面做出最佳的決策,總得花費幾個小時進行不間斷的考慮。 管理者的時間往往屬于別人,總是不知不覺被偷走了。組織規模越大,管理者實際掌握的時間就越少。身為管理者,也因此更應該知道自己的時間用在什么地方,并且更應該妥善運用那剩下來可自由支配的少量時間。 即使是只想獲得最低程度的有效性,管理者的絕大部分任務也需要相當多的整塊時間。如果每一次所花的時間少于這個極限,事情就做不好,所花的時間就是浪費。 舉例來說,寫一份報告大概花6到8個小時才能完成初稿。如果說每次只花15分鐘,每天2次,一共花上2個星期,雖然總時間也達到7個小時,恐怕結果還是一張白卷。 所以,管理者需要整塊的時間,不要把它切得很碎。至于這個整塊的時間是多長,則是根據具體任務來決定。 任何工作都是在時間中進行,都需要耗費時間。但是對于這項最特殊的、無可替代的和不可或缺的資源,絕大多數人卻以為可以取之不竭。 有效的管理者與其他人的最大區別,就是他們非常珍惜自己的時間。 2 如何提高時間的有效性? 時間就像一面鏡子,可以時刻照一照,看看自己是不是把時間用在有貢獻的事情上。 要管理好時間,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時間是如何使用的。這里也可以叫時間診斷,是指我們以時間作為一個客觀的工具,來進行工作分析。這也是德魯克談時間的管理的一個很重要目的。 通過時間診斷,分析我們工作所花的時間到底花到哪里去了,重要的工作有沒有投入時間這一項最特殊的資源。做了這樣的工作分析后,我們最終的目的是想解放資源,將真正有價值的、最重要的資源投到應該做的貢獻上面去。 1. 記錄時間 要提高管理者的有效性,第一步就是記錄其時間耗用的實際情況。 許多有效的管理者都經常保持這樣的一份時間記錄,每月定期拿出來檢討。至少,有效的管理者往往已連續三四個星期為一個時間段,每天記錄,一年內記錄兩三個時段。 德魯克的建議不是說每天都要記錄,他認為一年記錄兩三個時段就可以了,這就有點像人到醫院去做體檢,看看哪些指標超標了,哪些是有些狀況的。一年經過兩三個時段的檢查,看看自己的時間到底有沒有圍繞應該做的貢獻上面去。 2. 系統的時間管理 第二步,就是做有系統的時間管理。德魯克有三個建議。 第一,首先要找出什么事根本不必做,這些事做了也完全是浪費時間,無助于成果。 這里的成果其實就是我們所談貢獻。你的貢獻到底是什么?將時間記錄拿出來,逐項地問:“這件事如果不做,會有什么后果?”如果認為“不會造成任何影響”,那么這件事便該立刻取消。 第二個該問的問題是:“時間記錄上的哪些活動可以由別人代為參加而又不影響效果?”就是說,這件事情確實要做,就要想清楚這件事情是不是不用我來做,可以讓別人去做好。 管理者往往是被迫忙于日常運作,每天都忙忙碌碌,仿佛總有忙不完的事情。 人總有一種傾向,高估自己地位的重要性,認為許多事情非事必躬親不可??v然是最有效的管理者,仍然免不了有許多不必要的和非生產性的工作。 第三,還有一項時間浪費的因素,是管理者自己可以控制并且可以消除的,這項因素是:管理者在浪費別人的時間。 由管理造成的時間浪費,其實并不少見。管理者總是喜歡召開各種各樣的會議,有些是根本沒必要開的,有些是開完后還是沒結果的,這些都是無效的會議。 由管理造成的時間浪費,這種現象貌似并不明顯,但有一個簡單方法可以診斷出來:去問問你的下屬。 有效的管理者懂得有系統及誠懇地問他的下屬:“請你想想看,我常做哪些浪費你的時間而又不產生效果的事情?”問這樣的問題,而且問得對方敢說真心話,才是有效管理者的特色。 3. 為自己找出整塊的時間 許多管理者都意識到了哪些事情會浪費他們的時間,然而他們卻不敢面對這個問題。他們害怕因小失大,造成錯誤。殊不知即使造成了錯誤,也能很快彌補。 事實上,一位管理者大刀闊斧減少不必要的工作,絕不會有太大的風險。能夠削減大量不必要的和非生產性的工作,則工作就進行得快多了。 管理者通過診斷分析自己的時間,了解究竟有多少時間可用于重要事務。換句話說,有多少時間可以自由支配,又有多少時間可以用在能做出貢獻的事務上。 但是,德魯克也指出,對于可自由支配的時間,不要存有太大奢望。一位管理者無論怎樣無情地刪掉了浪費的部分,其自由時間仍然不會太多。 管理者職位越高,其不能自由支配的時間也一定越多。組織的規模越大,其用于維系組織運行,而非用于發揮組織功能及生產的時間也一定越多。 管理者的大部分工作需要相當多的整塊時間。因此,有效的管理者都知道必須集中他的自由時間。若是把時間切割成許多段,等于沒時間。 需要注意的是,集中自己的時間,集中的“方法”倒在其次,重要的是時間如何使用。很多人把次要的工作集中起來辦理,因而能夠勻出一段整塊的時間來,但這樣的辦法并無太大的作用。 因為這樣的辦法,仍然是放不下那些次要的事情,放不下那些很少貢獻而又認為不能不做的事情。結果還是會產生時間上的壓力,來占用他的自由時間,犧牲他本該做出貢獻的時間。 管理者對時間的控制和管理不能一勞永逸。他們需要持續不斷地做時間記錄,定期進行記錄和分析,還必須根據自己可以支配的時間,給一些重要的活動定下完成的期限。 有效的管理者與其他人最大的區別,就是他們非常珍惜自己的時間。優秀的、有效的管理者,總是在時間上想辦法,讓時間的產出量能夠有所增加。 3 造成浪費時間的三大原因 時間對于管理者來說,是一項很重要的資源。管理者通常不得不花費一些時間在非生產性的和浪費時間的事務上,大量時間都不可避免地浪費了。 但是,有時候管理者的時間浪費也是由于管理不善和機構有缺陷引起的,管理者同樣需要給予重視。 1. 缺乏系統或遠見而產生的時間浪費 第一,就是由于缺乏系統或遠見而產生時間浪費。其中應該注意的現象,是機構中一而再、再而三出現同樣的危機。 危機是什么?就是需要馬上去解決的問題。如果一項危機第一次出現,不要覺得就一定是系統的問題,有些第一次出現的危機恰恰可能是我們的機會,這個時候可以把它當作一個獨立事件去處理。 但是那些曾經出現過,卻一而再、再而三出現的同樣的問題,這就代表系統是有問題的。同樣的危機如果出現了第二次,就絕不應該再讓它出現第三次。 德魯克認為,一項重復出現的危機應該是可以預見的。因此這類危機可以預先防止或設計成一項例行作業,使每個人都能處理。 所謂例行的作業,是將本來要靠專家才能處理的事情,設計成無須研究判斷,人人都可以處理的作業。例行的作業,可以說是專家們從過去的危機中,學會的一套有系統和有步驟的處理方式。 這里有兩個辦法。 第一是要有預案。就是我們預見將會出現的狀況,可能我們的組織沒有出現過,但是其他企業或者行業里早就出現過的,我們要提前形成一種方案和處理辦法。 還有一種就是,組織已經出現過,這種情況下就可以設計成例行作業,讓每個人都能根據之前的經驗進行處理。 重復出現的危機并不僅限于組織的較低層次,組織中每一個部門都深受其害。 德魯克在書中提到自己的感受。他說,多年以前我初次做管理顧問時,常常弄不清楚一個企業機構管理的好壞之分,但并不是說我沒有生產方面的知識。后來我才發現一個平靜無波的工廠,必然是管理已經上了軌道。如果一個工廠常常是高潮迭現,在參觀者看來大家忙得不可開交,就必是管理不善。 管理好的工廠總是單調無味,沒有任何刺激動人的事件,那是因為凡是可能發生的危機都早已預見,且已將解決辦法變成例行工作了。 同理,一個上了軌道的組織是一個令人覺得興味索然的組織,在這樣的組織里,所謂引人矚目的事情,大概就是為未來做決策,而不是轟轟烈烈地處理過去的問題。 舉個例子,豐田的精益生產很多企業想學,但是很難學會。為什么學不會? 豐田公司的管理層曾經說過,豐田的精益生產,就是干了兩件事。一是保證工作的時候絕對是有條不紊。第二件事情是什么呢?就是一旦休息的時候,就不斷地去改善,持續改善。 豐田就永遠就做這兩件事情,原來的系統在穩定的運轉,然后還一直在持續改善,這樣的系統就很厲害。豐田認為,他們其實做得很平淡,沒有什么高科技,也沒有宏篇大論的理論模型來支持,他們就干了這么兩件事而已。 2. 人浮于事造成的時間浪費 人員過多,也會造成時間浪費。因為大家的時間,沒有花在工作上,而是用來協調人員之間的關系了。 多用幾個人,總是以“有此需要”為借口。部門主管總是希望自己的手下多招幾個人,人多了活兒不累,而且成本也是記在公司頭上。通常一個部門要增加人手,人力資源很難拒絕,因為人力資源部門很難證明這個人是不是真的是必需的。 但是,實際的做法應該倒過來。人力資源部門應該要求業務部門證明你有足夠的理由要增加這個人。這個時候,可以倒逼原來的部門要做團隊盤點,要去判斷團隊是否跟它的貢獻相匹配。 很多時候,團隊的效率不高,可能是我們對員工沒有足夠的了解,也沒有把他們的長處發揮出來。 用一個人,應該是每天的工作都需要用到他。偶爾才需要的專家,必要時才需要請教的專家,德魯克認為是不需要正式聘用的。這個的專家其實外包就可以了。 盡管增加一個人,可能薪資對整個公司來講不算什么,但是管理者的責任,是要對整個部門的生產力負責的。如果把這樣的專家留在組織里,會影響整個團體的有效性,用了他反而將成為組織的禍害。 后面在第四章我們會接著討論怎么把人的長處盡量發揮出來,發揮出來后再去看這些人浮于事的問題,這塊就更好理解了。我們希望最終能把貢獻和長處結合起來,這樣事情干成的同時,人的潛能也激發出來了,員工也更容易找到成就感。 3. 會議太多 組織不健全,會議太多,也是造成的時間浪費的主要原因。 所謂會議,顧名思義,就是集會來商議,是組織缺陷的一種補救措施。 我們之所以要開會,是因為各有個的工作,需要彼此合作才能完成某一項特定的任務。我們之所以要開會,只是因為某一情況所需要的知識和經驗,不能全部裝在一個人的頭腦里,需要集思廣益。 但是,我們開會時就不能工作,工作時就不能開會,誰也不能同時開會又工作。 會議通常產生幾類成本:首先是直接成本。特別是高管開會,代價其實非常大,這個直接就可以從他們的工資計算出來。 還有機會成本。所謂機會成本,一定是有比較的,開會就做不了其他事情。如果這個會議沒有什么貢獻,甚至還是負貢獻,這樣的損失其實挺大的。 那么,如何避免那些無效的會議呢? 第一個,要以貢獻來判斷這個會議需不需要召開。管理者要把資源放大為成果。其實,會議就是很典型的管理活動,因此,在參與一個會議之前,大家要思考,這個會議究竟對成果有沒有貢獻?如果沒有的話,就一定要把它砍掉。 如果盤點組織的各種會議,我們發現大概有以下幾種比較突出的問題: 首先一個是例會,通常是第一個重災區。 大家通常覺得,既然叫例會,似乎就理所應當去開。所以,很多時候,組織里的各種周例會、月度例會、季度例會等等,集團層面的,部門組織的,占用了員工的大量時間。 德魯克認為,會議應該是不得已的常態,不能視為常規。 第二個上司召集的會,也成為重災區。上司召集的會議,一般下屬很難拒絕。很多領導,經常一拍腦袋,就讓員工開會討論問題。這個還能顯示領導的權威。 管理者要提高自己的有效性,就要明確會議的貢獻是什么?哪些人跟貢獻相關,就讓他們參加,而不是呼啦啦把一幫人叫過來,好想人越多越能顯示領導的權威。這個時候往往是浪費大家的時間。 據說喬布斯在內部開會經常有一個習慣,不管開什么會,他首先會看一周這里開會的人,有沒有跟這次會議的目的無關的?如果有,就不管他的層級有多高,不管他的話會不會傷到別人,他都說你應該離開。 第三個就是滋生的會議。就是會議的時候缺乏主題和節奏,然后開著開著時間就過去了,而最終問題還是懸而未決,導致后面在繼續開會討論。 原則上,一個管理者的時間,絕不能讓開會占用太多。會議太多,表示職位結構不當,也表示單位設置不當,把本應由一個職位或一個單位做的工作,分散到幾個職位或幾個單位去了。同時,職責混亂,從而未能將信息傳達給需要信息的人。 最后一個浪費時間的因素,是信息功能不健全或是信息的表達方式不當。 時間是管理者最稀有的資源。若不將時間管理好,要想管理好其他事情只是空談。有效的管理者都知道,要把時間用在能帶來貢獻的事情上。 文章來源:高維學堂 本網編輯:何洋/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