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源于人工智能的研究,一般認為智能是知識和智力的總和,前者是智能的基礎,后者是指獲取和運用知識求解的能力。關于智能制造的定義,目前不同國家在表述上有一些差異。我國對智能制造的定義:“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貫穿于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活動的各個環節,具有自感知、自學習、自決策、自執行、自適應等功能的新型生產方式。”該定義代表了中國政府對智能制造的權威認知。 1.智能制造提出的背景 日本工業界在1989年提出智能制造系統時,首次提出了“智能制造”的概念;美國1992年實施旨在促進傳統工業升級和培育新興產業的新技術政策,其中涉及信息技術和新制造工藝、智能制造技術等。綜合已有文獻看,美日是智能制造的先行者。 到2013年德國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正式推出旨在提高德國工業競爭力的“工業4.0”,智能制造作為國家戰略已經開始受到全球各國的關注。從德國工業4.0的相關文獻看,其戰略的核心是智能制造技術和智能生產模式,旨在通過“物聯網”和“務(服務)聯網”兩類網絡,把產品、機器、資源、人有機聯系在一起,構建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PS),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和全制造流程的數字化以及基于信息通信技術的端對端集成,從而形成一個高度靈活(柔性、可重構),個性化、數字化、網絡化的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模式。結合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對智能制造的定義可以看出,智能制造是工業4.0的核心。 2.智能制造的內核 智能制造應當包含智能制造技術和智能制造系統,智能制造系統不僅能夠在實踐中不斷地充實知識庫,而且還具有自學習功能,還有搜集與理解環境信息和自身的信息,并進行分析判斷和規劃自身行為的能力 智能制造的實現主要依靠兩種基本能力,一是工業制造技術,二是工業互聯網。前者包括先進的設備、先進的材料和先進的技術等。這是確定制造邊界和制造能力的基礎;后者包括智能傳感控制軟硬件、新型工業網絡、工業互聯網平臺等。充分發揮工業設備、技術和材料的潛力,提高生產效率,優化資源配置效率,創造差異化產品,實現服務增值是關鍵。 因此,工業互聯網被視為智能制造的基礎。可以理解,智能制造是一個智能工業生態系統,包括工業互聯網、材料、設計和技術。此前,我國智能制造的蓬勃發展為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網絡基礎,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3.我國智能制造發展現狀 我國智能制造發展迅速、發展戰略清晰。2016年12月8日,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聯合制定的《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頒布。根據《規劃》,2025年前,我國推進智能制造發展實施“兩步走”戰略。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制造發展基礎和支撐能力明顯增強,傳統制造業重點領域基本實現數字化制造,有條件、有基礎的重點產業智能轉型取得明顯進展;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撐體系基本建立,重點產業初步實現智能轉型。 《規劃》要求實現四個具體目標: 目標一:智能制造技術與裝備實現突破。研發一批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具備較強的競爭力,國內市場滿足率超過50%。突破一批智能制造關鍵共性技術。核心支撐軟件國內市場滿足率超過30%。 目標二:發展基礎明顯增強。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基本完善,制(修)訂智能制造標準200項以上,面向制造業的工業互聯網及信息安全保障系統初步建立。 目標三:智能制造生態體系初步形成。培育40個以上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億元、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智能制造人才隊伍基本建立。 目標四:重點領域發展成效顯著。制造業重點領域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超過70%,關鍵工序數控化率超過50%,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普及率超過20%,運營成本、產品研制周期和產品不良品率大幅度降低。 宏觀地看,制造業是數字經濟的主戰場。近年來,制造企業數字化基礎能力穩步提升,制造業企業設備數字化率和數字化設備聯網率持續提升。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高質量發展新動能: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的數據,2019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生產設備數字化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設備聯網率分別達到47.1%、49.5%、41.0%,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69.3%。數字化率指標直接反映了我國智能制造轉型升級的進展速度。 我國已經形成系列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根據賽迪研究院對我國先進制造業集群空間分布的研究成果,我國已形成以“一帶三核兩支撐”為特征的先進制造業集群空間分布總體格局。環渤海核心地區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和山東等省市,是國內重要的先進制造業研發、設計和制造基地。其中,北京以先進制造業高科技研發為主,天津以航天航空業為主,山東以智能制造裝備和海洋工程裝備為主,遼寧則以智能制造和軌道交通為主。長三角核心地區以上海為中心,江蘇、浙江為兩翼,主要在航空制造、海洋工程、智能制造裝備領域較突出,形成較完整的研發、設計和制造產業鏈。珠三角核心地區的先進制造業主要集中在廣州、深圳、珠海和江門等地,集群以特種船、軌道交通、航空制造、數控系統技術及機器人為主。中部支撐地區主要由湖南、山西、江西和湖北組成,其航空裝備與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實力較為突出。西部支撐地區以川陜為中心,主要由陜西、四川和重慶組成,軌道交通和航空航天產業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 信息來源:獨數易智(公眾號) |